目前可查的國內大陸學者關于生態水文學介紹方面的第一篇中文文獻是在《地球科學進展》16卷第3期發表的《生態水文科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與國際上對于生態水文學的討論一樣,對于該新的學科的定義和爭論一直持續到現在。
在爭論進行的同時,采用生態水文學的方法和理論開展針對東北濕地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西北干旱半干旱和寒冷地區生態水文學的研究正在積極開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從研究的內容方面而言,不僅開展了流域為單元的生態水文學研究,而且對于生態水文過程的分析也進行的更加深入,不僅開展了植被動態與生態水文關系的研究而且對于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與森林生態水文關系的研究也在進行。不過,就開展生態水文學研究的空間區域和生態系統類型而言,在中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森林和疏林生態系統中開展生態水文學研究的還未見報道。
中國是一個降水時間空間分布非常不均勻、人口壓力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比較突出。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
對于生態水文學這一新的邊緣性交叉學科的完整、權威性的定義仍然存在諸多爭議,綜合各位學者對于生態水文學的理解和理論闡述,相對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該學科是揭示生態系統中生態格局和生態過程水文學機制的科學,探討生態系統中植物對于水文過程的影響以及水文過程對于植物生長和分布作用,以植物與水分關系為學科研究基礎,以土壤水分及植被蒸散為核心研究內容,以生態過程和水文過程耦合機制的尺度效應為學科關鍵點,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為學科研究目標。研究對象包括濕地生態系統、干旱區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和湖泊生態系統等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以,生態水文問題被我國許多學者認為是中國寒區旱區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生態水文學是一種對環境有利、經濟可行和社會可接受的有效方式。由于生態退化等問題的出現,生態水文學成為中國西部生態需水問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西部地區特別是青藏高原,是我國許多江河的發源地,素有中國“水塔”之稱。也分布著大量的濕地和湖泊,保護這些地區的濕地和湖泊,不僅對保護局地生態環境,而且對保護江河源的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西北干旱區內陸河流域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北方地區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植物固沙中流沙斑塊的面積和格局對沙地水分平衡的影響等問題,都需要對生態水文學機制進行深入了解。干旱區生產用水和生態用水的關系以及維持干旱內陸河流域持續發展的生態需水,特別是維持內陸河下游天然綠洲穩定的生態需水等問題,也需要應用生態水文學的方法去深入研究。